2008年5月11日 星期日

滴水之恩(2)

0 讀者回應

最後一次乘車


一次,兩次,三次,漸漸地,朱師傅養成了習慣。週末交車前拉的最後一個人,一定是四十中的跛腳女孩。他豎起「暫停載客」的牌子,專心等在校門口。女孩不過十四五歲吧,見到他,像只小鹿般跳過來,大聲地和同學道「再見」。不過五分鐘的路,女孩下車,最後一句總是:「謝謝您,師傅。」

似乎專為等這句話,週末無論跑出多遠,朱師傅也要開車過來。有時候哪怕誤了交車被罰錢,他也一定要拉女孩一程。時間過得很快,這情形持續了一年,轉眼到了第二年的夏天。看著女孩拎著沉重的書包上車,朱師傅突然感到失落。他知道,女孩要初中畢業了。她會去哪兒讀高中?

「師傅,謝謝您了。這可能是我最後一次坐您的車,給您添麻煩了。我考上了辛集一中,可能半年才會回一次家。」女孩說。朱師傅從後視鏡中看了一眼女孩,心裡很不是滋味兒。女孩果然很優秀,辛集一中是省重點,考進去了就等於是半隻腳跨進了大學校門。
「那我就送你回家吧。」朱師傅說。

女孩搖搖頭,說自己只有三塊錢。

「這次不收錢。」朱師傅說著看看表,送女孩回家一定會錯過交車時間,可罰點兒錢又有什麼關係?他想多和女孩待一會兒,再多待一會兒。女孩說出了地址,很遠,還有七站地。半小時後,朱師傅停下了車。女孩拎著書包下來,朱師傅從車裡捧出一隻盒子,說:「這是送你的禮物。」

女孩詫異,接過禮物,然後朝著朱師傅鞠了一躬,說:「謝謝您,師傅。」看著女孩一瘸一拐地走進樓裡,朱師傅長長歎了口氣。女孩,從此就再也見不到了?他甚至不知道她的名字。

2008年5月5日 星期一

創世記與神話

2 讀者回應
敬愛的邁子

感謝您提出這個很重要也很有興趣的問題。
容許我將您的提問做為引子,另譬一個專欄來討論有關創世記的問題與感想。

首先,我要感謝有這麼多主內或慕道的朋友對創世記查經班那麼有興趣,這是我從2005初由美國芝加哥台福教會接受台北和平教會的邀請,返國牧會後就開始的一個查經班。

剛開始我是用每週四的上午,以台語發音;晚上以華語發音的方式進行。
參加的人數從開始的約三十位左右,很快就增加到每班都約有七十名左右,共有一百四十位朋友一起探討這本最古老的基督教經典著作。

後來在2008年,由於和平教會要開始推動安得烈小組事工,我只好將創世記查經班,由每週一次、每次一個小時,改為每個月一次、每次三個小時。

由於這個改變,讓一些在週末不方便來的兄姊無法繼續來參加,在此向他們致歉。 但是,和平教會會將我講課的錄音發表在教會的網站上面,所以有興趣的朋友在無法親自前來參加時,也可以在網路上聽到。只是偶而錄音出了狀況,就會有無法上傳網路的遺憾。

有關您所提問的問題,我以前已經詳細分析、討論過各家學派的詮釋與解讀。我也表明我個人較能接受的詮釋。

如果您有興趣,請您點此 (創世記與神話在第一講 最早期的長壽公在第四十七講) 即可進入該網頁來聽我的說法。 如果聽完之後,您有感想或看法或問題,歡迎您再提出在此討論。

願上帝祝福您的追尋

創世記是神話嗎

0 讀者回應
邁子 提到...
蔡牧師您好想請問創世紀的問題(1)每個民族起源都有神話故事,「創世紀」是否為以色列民族的神話故事呢?何以不是呢?(2)創世紀中的人物,動輒好幾百歲,為何創世紀中的人物可以活這麼久?從誰開始就沒能活這麼久?為什麼呢?現代人為何就沒能活這麼久?謝謝您~~

2008年5月4日 星期日

小紅紙謎底終於揭曉 (5)

10 讀者回應
小紅紙的顏色褪成淡紅色了


「鈴~~~~ ,鈴~~~~ ,鈴~~~~」 電話鈴聲在黃昏的醫學院宿舍入口門廊處迴盪…
「喂!請問你要找誰啊?」電話那頭傳來一個低沉的中年男子聲音。
「我是看到你貼在台大醫學院宿舍佈告欄上面那張徵陪讀的小紅紙才打這通電話」。
「請問你是不是台大醫科七年級的實習醫師呢?」對方的聲音帶著絲絲懷疑…
「我是,… 請問要教的學生是男生或是女生?」 我怯怯的向對方問道…
「學生就是我」對方一字一字的慢慢回答我。
我趕忙用我的手摀住話筒,輕聲的向站在我旁邊的嗡嗡嗡說,「還好,是個男生」。
「請問你為什麼不叫做家教,要稱為陪讀呢?」我小心翼翼、步步為營的一條一條向對方提出 存在我心裡,對那張小紅紙內容的許多狐疑。
「因為這不是一般的家教,請你來教我功課。我是要請你來陪我讀醫科的教科書」。
「請問你是……?」 我不知道要如何完成我這句問題…
「我是你的學長,大約十年前從台大醫科畢業。」對方彷彿在述說一個遙遠的故事。
我再度用我的手摀住話筒,伸伸舌頭,向嗡嗡嗡小聲咬耳朵說,「是我們的學長耶」。
「請問你有時間過來陪我複習醫科的教科書嗎?」對方傳來充滿期待的聲音……
我的眼前浮現那張由大紅色逐漸褪為淡紅色的小紅紙,心裡想著,這位前輩也真是很有耐心,就這樣等了一個多月的時光。
「所以這一個多月以來您都沒有接到應徵的電話嗎?」我心覺得有點不忍的問道。
「沒有。」對方輕輕的嘆口氣。
「前輩,您也知道醫科七年級要當實習醫師,晚上常常要值夜班,或是 On Call。睡覺時間都不夠了。怎麼還有時間和體力去兼家教啊!」 我嘗試向對方解釋…
「是啊!我自己也當過Intern,所以這方面我很清楚,請問你願意來陪我讀書嗎?」
「我是有這個想法,所以才撥這個電話給您。但是每週要撥出兩個晚上恐怕有困難。」
「那請問你有什麼不同的提議呢?」對方傳來一切好商量的口氣…
「我旁邊還站著我的一個同班同學,他也有興趣來陪你讀書。」我向老翁眨眨眼睛。
「嗯!」對方在等著我說下文…
「我們兩個輪流去陪你讀醫科的教科書好嗎?」我試探地提出我跟老翁商量好的彼此合作互相保護計畫,看看對方是否能夠接受。
「很好啊!這樣子你們每個人每週就過來陪我一個晚上,唸你們整理過後的醫科教科書內容給我聽。」對方傳來充滿盼望的聲音。
「我是否還可以請問您一些與那張小紅紙內容我不太瞭解的問題呢?」
「你請說,我會盡量向你說明。」他的聲音相當誠懇…

2008年4月27日 星期日

眼睛的故事 (6) 奧坎波

5 讀者回應
奧坎波 (Octavio Ocampo, 1943- )

墨西哥的畫家奧坎波是當代畫視錯覺圖畫很有名的畫家。他的畫
很詳盡的畫出實物細節內容,但是他將這些實物在圖畫中的相關位置作出刻意巧妙的安排。當觀眾從實物細節的內容轉為注意到這些實物間的相對位置以及其線條與顏色時,在觀眾的大腦中將產生一種在原來畫中並不存在的另一張畫的景像。他將這種現象稱為 “變形” (metamorphosis)。

下面第一張圖畫稱為 “小鳥家庭” (Family of Birds)。細看之下,這是一張線條很簡單的圖畫,有三隻在空中飛翔返巢的成年小鳥,另外在樹幹的洞中有一個鳥巢,裡面有兩隻嗷嗷待哺的幼鳥。可是當我們退後一步,將注意力轉為看到整張圖時,我們將會看到一張很漂亮的臉龐。最上面的小鳥成為她的明眸,中間的小鳥是她的鼻子,而最下面的小鳥則是她的紅唇。

下面第二張圖畫稱為 “將軍的家庭 (General’s Family)。乍看之下,這是一位額頂禿頭、長滿鬍鬚、肩上有勳章,右手置胸前的將軍左側面肖像。但是如果我們再仔細察看細節,你會很吃驚的發現,這位將軍的家庭可是人丁興旺,還有寵物。 (有興趣的讀者可以發點時間,找找看你能找到幾位將軍的家人呢?把您的發現貼到讀者回應。)

滴水之恩 (1)

2 讀者回應

前言

上週從好友寄來的電函中唸到一篇令人感動的文章。後來我自己上網請谷哥幫忙搜尋了一下,發現這篇文章的出處是中國的 "愛學網" 上面的電子期刊 "讀者" 2007年20期中的一篇文章,作者是毛漢珍

我不知道這篇文章是真人真事的故事,或是作者創作的現代小說,但是其內容情節與主題精神都有很多值得我們深思之處,因此,決定分段將該文章轉登於此。好文章與好朋友共享,也歡迎大家唸完之後,能夠將您的感想發表於回應文中


特殊的乘客

朱師傅五點半交車,看看表已經五點一刻,便把「暫停載客」的牌子豎了起來。正是週末,四十中門口湧出大批的寄宿生。朱師傅忍不住習慣性地把車停了下來,盯著來來往往的學生。他們一律穿著樸素的校服,臉上的笑容格外燦爛。

「師傅,我,我想坐您的車。」一個跛足女孩背著書包走了過來,看看左右,急急地說。朱師傅說得交車了,他只是停下來歇一會兒。女孩低下頭,過了幾秒鐘,她又懇切地說:「謝謝您了,師傅。我只坐一站地,就一站地。」

那一聲「謝謝」讓朱師傅動了心。他看看女孩身上洗得發白的校服,一個舊得不能再舊的書包,忍不住歎了口氣,說:「上車吧。」女孩高興地上了車。走到轉彎處,她突然囁嚅著說:「師傅,我只有三塊錢。所以,半站地也可以。」

朱師傅從後視鏡裡看到女孩通紅的臉,沒說話。這個城市的出租車,起步價可是五元啊。開到最近的公交站台,朱師傅把車停了下來。女孩在關上車門時高興地說:「真是謝謝您了,師傅!」

朱師傅看著她一瘸一拐地往前走,突然有些心酸。也就是從那個週末起,朱師傅每個週末都看到女孩等在學校門口。幾輛出租車過去,女孩看都不看,只是蹺著腳等。女孩在等自己?朱師傅猜測著,心裡突然暖暖地。他把車開了過去,女孩遠遠地朝他招手。朱師傅詫異,他的紅色桑納娜與別人的並無不同,女孩怎麼一眼就能認出來?

還是三塊錢,還是一站地。朱師傅沒有問她為什麼專門等自己的車,也沒有問為什麼只坐一站地。女孩心裡都有自己的小秘密,朱師傅很清楚這一點。


2008年4月26日 星期六

小紅紙張貼位置調整 (4)

7 讀者回應
小紅紙搬家了


敬愛的讀者 平安

我本來以為我個人年輕時的故事大概沒什麼人會有興趣來看 想不到在上傳第四篇之後馬上收到接近三十個回應 讓我大吃一驚

這些回應大多數是給我鼓勵的 也有一些是對於我貼上的佈告欄比較有興趣 那張貼有小紅紙的佈告欄相片到底是怎麼來的 也引起一番的探索與討論 我也在回應欄中作了個人的說明與表白

昨天很訝異的收到 JC傳來的回應 他居然找到我所借用的佈告欄原版照片 並且建議我那張小紅紙不應該貼在角角 這樣不容易看清楚 他把那張小紅紙就這樣轉貼到中央較明顯的位置 我很高興他有如此的建議 因為這張看起來不怎麼樣的小紅紙現在已經是大家所關心的對象了 因此 我就遵照他的建議 把這張小紅紙轉貼到較中央的位置 並且把它張貼於其右邊與下邊兩張廣告的下層 再加上一些相關的陰影 如此看起來就更逼真

謝謝 JC 的建議 願上帝祝福您

2008年4月23日 星期三

嗡嗡嗡、嗡嗡嗡…… (3)

37 讀者回應
台大醫學院宿舍佈告欄上的一張小紅紙

我在決定將自己過去的一些個人經歷在網上與大家分享時,心中常思想著,不知道是否會有人有興趣上網閱讀,也不知道大家讀後有何感想與心得。

因此,我嘗試先將我大學七年當家教的經驗拿出一部份與大家分享,於4月7日上傳到網上。一直到4月20日才有一位 Yu-Hui 好奇的問:那張小紅紙的後續如何……

因著牧會工作的忙碌,加上有些意興闌珊,本打算不再寫下去了,由於這位 Yu-Hui讀者的一個短短的回應,讓我又重敲鍵盤,再嘗試這種新鮮的方式與網路世界的朋友們分享我生命的經歷與心得。如果各位讀者們在閱讀我的故事之後,也能夠像 Yu-Hui讀者一樣敲一下鍵盤,給我捎來隻字片語的回應,對於我將是很大的鼓勵……

要提到這張小紅紙後來的命運,我不得不要將鏡頭迴轉,重返我在醫學院低年級 (大一與大二的台大醫學院學生是在羅斯福路校總區上課的,我們稱這一段時期為醫低年級,大三以後就轉到中山南路的醫學院上課,稱為醫高年級) 時的那段時光。

剛考上台大醫學院醫科,全班同學都很興奮,內心對於前途也充滿期待與盼望。從我在彰化中學高二發生的那個危機事件開始,我對於主耶穌基督就全心信靠,每天也清晨起床就先靈修讀經禱告,並且使用每天撕下一頁的鄰居米店所贈送的下方印有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以及兩邊印有兩行 “殺朱拔毛,反攻大陸” 中間才印數字的日曆紙作為我的筆記本用紙。我使用它的背面抄下我喜歡的聖經章節來背誦。

受到科學主義 (Scientism) 洗禮的我,既篤信基督、也深信科學。因此,我一直努力要使用科學的方法,來向同學證明耶穌真的是永生上帝的兒子,是降世要藉著祂在十字架犧牲捨命,來拯救所有願意相信祂的人們。我當年最喜歡唸的書是一本由麥道衛 (Josh McDowell) 所著作在1978年由更新傳道會所出版的 “鐵證待判” (Evidence That Demands A Verdict)。

大一開始,我在我們班上找到幾位志同道合的基督徒同學們,我們一起利用兩堂課之間的空堂時段,在台大校總區找到沒有人上課的空教室,開始我們的信仰討論會。我們很努力的邀請班上還沒有受洗的非基督徒同學,前來參加我們這個小小的信仰討論會。大家可以很自由的分享自己宗教信仰的理念、經驗、與疑問等等。大家也可以就不同的見解進行君子之爭的辯論。在我的印象中,我們在兩年之間,帶領了一位姓翁的同學,從非基督徒成為慕道友,再進一步受洗成為基督徒。我的內心當然充滿喜樂,我也與這位我暱稱他為 “嗡嗡嗡,嗡嗡嗡…”的同學逐漸的成為很要好的朋友。

在醫學院唸書的幾年之間,我們的友誼,發展成為彼此很要好的朋友。我也常常和他分享我家裡所遭遇到的問題,以及我經濟上的困難。嗡嗡嗡也常常為我的需要代禱。在這張小紅紙出現在醫學院學生宿舍的佈告欄約略一個月之後,那張小紅紙經過了這一個月的風吹、雨打、日曬,原來鮮紅亮麗的顏色已經漸漸的褪成淡紅色,又逐漸的轉變為白色了。大家對於這張小紅紙上所刊登的消息也逐漸不再注意,也沒有人再拿這張已經褪為白色的紙張所刊登的內容來當作話題了。只是這張小白紙上面所書寫的字可能是使用不褪色的油性筆所書寫,還是一點一撇的,清清楚楚的顯明在這張小白紙上面,像著人來人往的醫學院學生宿舍門口出入的台大醫學院同學們發出它那無聲的邀請…

我還記得有一天下午,嗡嗡嗡不知道是吃錯什麼藥,還是被聖靈感動,突然把我拉到一邊,輕聲對我說,

「茂堂啊!你有沒有注意到貼在佈告欄上面那張徵求陪讀的廣告紙呀!」
「嗡嗡嗡!有啊!」
「茂堂啊!你有沒有興趣打電話去問問看呀!」
「老翁啊!你難道沒有看到這張紙已經貼了一個月了嗎?紅紙都褪成白紙了!還沒有被撕去。」
「你不是急著要找一個家教嗎?」
「是啊!但是狗急也不能就隨便跳牆啊!」
「你看!一個禮拜才上兩天的課,這在我們當實習醫師的輪值班情況下,是還有可能去教啊!其他的家教一週要上五天,你根本不可能去教。」
「是呀!但是你不覺得那個家教的名稱取得有點兒邪門嗎?什麼叫作陪讀呢?難道是要我們陪公主唸書嗎?」
「還有啊!你沒看到那個待遇比一般家教要高到兩倍嗎?」
「是啊!但是我雖然家裡窮,也急需要錢來支持家用。可是窮也不能夠就閉著眼睛自己往火坑裡跳呀!」
「對呀!還有那個什麼轎車接送、水果點心招待,這種禮遇我也沒有碰到過呢」
「還有呀!為什麼要晚上十點以後才開始上課呢?更可怕的是那個必要時可以過夜。這不會是仙人跳的騙局吧?」
「你有沒有注意到這個家教只要台大醫學院七年級的學生呀!」
「是啊!就是要釣金龜婿也應該用比較委婉的方法嗎!」
「但是這個家教的條件真的是你可以去試試看。」
「老翁呀!謝謝您的好意!我窮是窮,可還是有志氣且潔身自愛,我才不會傻到出賣自己呢!」
「茂堂啊!這樣好了!如果你害怕什麼仙人跳或是其他的騙局,我就陪你去教好了。因為,他的待遇是一般家教的兩倍,我們兩個一起去教的話,我們每人每週只要去教一天,也不會太累。家教的待遇也可以足夠支付你家裡目前的需要。還有一旦真的發生什麼三長兩短的,你我也可以互相到法庭證明彼此的無辜。」

我的心被嗡嗡嗡這個友善的提議打動了。因為,我的家真的需要我作家教才能維持生活的開銷。老翁為了熱心想幫助我解決我家裡經濟的困境,居然願意陪我把自己也推上火線。這種愛心與支持鼓勵我,於是我就抄下那張白紙上面的電話號碼,兩個人一起走到附近的一個公共電話。嗡嗡嗡就站在我的旁邊,我用顫抖的手拿起話筒,撥了一通電話過去了………

2008年4月22日 星期二

眼睛的故事 (5) 愛舍

2 讀者回應
心理性視錯覺 (Psychological Visual Illusion) (1)

我們已經知道,我們所看到的三度立體影像實際上是由視覺區大腦皮質的神經元根據由外在環境所傳入的光線在視網膜所產生半球狀倒影傳送到視覺皮質區的視神經衝動的刺激,然後再根據既往經歷所產生出來的信念所創造出來的結果。因此,大多數的視錯覺都是由這些既有信念以及由這些預設信念 (presumption) 所帶來的預期心理 (expectation) 所產生的現象。因此他們被稱為是心理性視錯覺,或是認知性視錯覺 (cognitive visual illusion)。這些既往經歷與信念是幫助我們大腦把來自半球形視網膜的曲面兩度影像所產生的神經衝動,再創造出一個可以正確反應出體外環境三度空間實體的形像。
到目前為止,有關這些預設信念的內容以及如何產生的機序與過程,視覺神經學與視覺心理學家還很努力的在研究當中。目前已知的可能信念包括:
三度空間距離與大小的關係成反比、光線是從上方往下方照射、接近物體會遮蔽較遠處物體、外在的世界可以區分為物體 (object or figure) 與背景 (context or ground)兩類、物體的存在有其整全性與持續性 (wholism and continuity)、在影像中貼近者在立體空間也會相連接。上述這些信念幫助我們的大腦從視網膜所得到殘缺不全而且閃爍不定的兩度影像,在很短的時間內創造出一個可以相當程度正確性的反應出外在三度空間實體的立體影像。如此,我們才能夠在瞬息萬變的環境中作出適當的攻擊或逃避 (fight or flight)的反應以保持生存的優勢。
這些信念與兩度空間的圖像之間不一定能產生正確的對應關係。因此,有許多畫家就畫出讓我們感到迷茫與困惑的圖畫。這些圖畫,也就是認知性視錯覺 (cognitive visual illusion) 的先驅。
我們在這裡介紹幾位較出名的視錯覺畫家給大家參考:

愛舍 (M. C. Escher, 1898-1972)

荷蘭的畫家愛舍善用黑白的對比,將物體與背景很清楚對比的情況逐漸的轉型 (morphing),讓物體逐漸轉為背景,背景逐漸轉為物體。
從下面左邊這張稱為 “天與水”(Sky and Water) 的圖畫中,我們看到在最上方白色的天空是背景,而黑色的飛鳥是物體。在圖畫的最下方,黑色的海水是背景,白色的游魚是物體。但是在海天交界的地方,物體與背景被逐漸的轉型。如果我們的視線從圖的最上方往下移動,我們會發現,原來很清楚是物體的黑色飛鳥逐漸轉型成為在海水中白色游魚四周的黑色海水背景。如果我們從圖的最下方看起,視線再逐漸的往上移動,我們也會發現,原來很清楚是物體的白色游魚,也逐漸的轉型而成為黑色飛鳥四周的天空背景了。在海天交界的地方,黑鳥與白魚都可能由於你的觀點轉移而從物體轉為背景,或是再從背景轉回成為物體。這張圖本身是靜態的,並沒有改變。改變的是我們的大腦的信念,當我們的大腦將位在中間的黑色部份視為物體 (飛鳥) 時,白色的部份就自動轉為飛鳥四週的天空背景了。當我們的大腦將位於中間的白色部份視為物體 (游魚) 時,則在游魚四周的黑色部份就成為游魚的大海背景了。
下面右邊的圖畫中,我們就很難區分什麼是物體,什麼是背景了。

---------------天與海-------------------------人像----------

2008年4月7日 星期一

一張小紅紙 (2)

3 讀者回應
台大醫學院校園一景

一張小紅紙

我還記得當年家庭經濟比較好的家庭在請家教老師的時候,都是等到初三或是高三,聯考的日子逼近的時候,才會花錢請家教老師來家裡幫助孩子預備參加聯考。如果我所教的家教學生很幸運的考上了高中或是大學,那麼,在放榜之後,家長會邀請家教老師,來吃一頓謝師宴,謝謝你幫助他們的孩子考上高中或是大學。可是那一頓謝師宴對我來說,也是這一輪家教工作的最後晚餐了。

如果,不幸,我所教的家教學生沒有考上高中或大學,那麼他就須要重考。由於我沒有幫助他考上高中或是大學,因此,在聯考放榜之後,我的家教工作也就自動停止了。因為,家長會換家教老師,盼望明年重考可以考上。所以,無論我的家教學生在聯考的時候是考上或是考不上,聯考放榜的時刻也是我必須另外找家教學生的時候。家教學生考上或考不上的差別,對我來說,在於是否有一頓謝師宴可以享受了。換句話說,當聯考的腳步接近時,我就開始向上帝禱告,祈求上帝開路,帶領下一位家教的學生家長來找我。就這樣,靠著一個接著一個的家教學生的謝禮,讓我完成了七年的醫學院教育,還同時幫助舍妹完成北醫五年護專的學業。回想既往,內心對於上帝的恩典與帶領充滿無限的感激。

還記得大二時,由於舍弟考上台大農學院,舍妹又同時考上北醫五年制護專。於是為了節省開銷,家母就和弟弟與妹妹同時搬到台北。我也就離開台大宿舍,到外面尋找可以分租房間的地方,好讓我們一家四口有個容身之處。由於舍弟在唸大一時,還想同時再預備,重考一次大學聯考,因此,他沒有時間去當家教。舍妹唸的又是私立的護專,學費非長昂貴。還有我們一家四口在台北生活的開銷,再加上年老父親留在故鄉彰化的生活所需。這些經濟重擔就落在我的肩膀上。為了維持這些開銷,我在大二時,一口氣教了三個家教學生。我從週一到週六,每天都要外出教家教,只有在家教結束之後,才能在夜深人靜的時刻,拖著疲憊的身體,踩著那輛舊腳踏車,回到我那分租的房間中,熬夜作功課與唸書。週六的家教就安排在下午,因為,週六晚上我必須到和平教會參加青年團契的聚會。由於唸書的時間太少,大二下學期有機化學的期中考竟然考不及格。這是我這一生唯一考試不及格的一次經驗。後來在下半學期就拼命用功,還好在期末考時成績有拉上來,所以學期平均分數還可以。

大三開始,舍弟放棄再度重考的計畫,他也開始教家教,我肩頭上的家庭經濟擔子就輕省許多。大三我也開始到醫學院上課,課程也非常的重,可是我還是都維持一個家教,一直到大六下學期為止。

大七時,我們開始到台大醫院當實醫師,常常在晚上須要輪流值班,因此,實在不可能再去找一般的家教了。因此,我在大六快結束時就拼命向上帝禱告,求祂為我開路,好讓我能夠順利的完成醫學院七年的學業。在大七剛開學的時候,醫學院的佈告欄貼出一張小小的紅紙,上面是這樣寫著的:徵求陪讀,陪讀者必須是台大醫學院七年級的學生,每週陪讀兩天,每天陪讀的時間是晚上十點以後。所列出的待遇是一般家教的兩倍,而且會準備宵夜,有轎車接送,必要時可以過夜。這個小紅紙造成我們班上同學閒聊的熱門話題。大家都在猜測這到底是怎樣的一種家教呢?為什麼不稱為家教,卻稱為陪讀呢?為什麼一定要是台大醫科七年級的學生呢?為什麼晚上十點以後才開始家教呢?為什麼一週才上兩天,待遇卻比別的家教高兩倍呢?為什麼有轎車接送、還有宵夜、甚至還提到必要時可以過夜呢?…………….

2008年4月1日 星期二

進入椰林校園 (1)

6 讀者回應
台大校園椰林大道

進入椰林校園
1968年我參加大學聯考。我們這一屆畢業生可以說是台灣教育制度改革過程中的白老鼠。我們初中所唸的,是舊數學,可是當我們唸高中時,卻改成了新數學。還記得當年那些從來沒有聽過的:群、包含於、矩陣等等,大家都聽得滿頭霧水,請教老師,也是不知所云。

聯考第一天回家,父親問我考得如何?我答道:大部份題目都是用猜的,這次一定考不上了,心情相當沮喪。萬萬沒有想到,放榜時,我竟然是被錄取為丙組的第四名,得以進入台大醫學院醫科就讀。

但是,我的家裡很窮,那裡有錢可以讓我去繳那昂貴的學費呢?感謝上帝的恩典。由於我考上丙組第四名,獲得幼獅文化公司、彰化縣政府等四個單位頒發給我的獎學金,總共是新台幣七千元。這是我所有的錢了。

還記得當年我的母親就帶著我,拿著台大寄來的入學通知單,其中有一張是軍訓課要穿的中山裝圖樣,去找裁縫師幫我量身訂作中山裝。我們也去買了個人的蚊帳、睡覺用的個人草蓆、棉被、換洗衣物,還有兩個看來很漂亮的棕色皮箱,價格還算便宜。這兩個皮箱我使用了好幾十年,如同寶貝一般,後來有一次不小心淋到雨,我才發現它們原來是用紙板糊起來的紙箱。

我在註冊之前的暑假,進入部隊接受訓練時,認識一位台大碩士班學生與我同一單位受訓。經由他的介紹,我與母親才得以在註冊前一天搭車前往台北,就先到那位同學在溫州街的學生宿舍暫借住一夜。

註冊當天,進入台大校總區的體育館。心中忐忑不安,因為我的手邊所有的款項在交完註冊費之後,就所剩無幾了。心中自己打算,如何才能向學校申請休學,然後如何設法在台北打工,等到存夠了錢,再去上學。想不到進去學校註冊第一站,我就被指定不能進去註冊,一定要先到樓上去蓋章。當我走到樓上時,有一位先生問我三個簡單的問題:你是不是國民黨員?我的答案是:不是。第二個問題是:你要不要參加國民黨?我的答案是:不要。第三個問題是:你要不要再考慮一下?我的答案是:不考慮。結果那位先生滿臉不高興的在我的註冊單上寫了一個很大的 “不” 字,再蓋個章就叫我下樓去。我不知道這個 “不” 字是否會影響我的入學或是什麼? 但是,還好,當天我還是完成了註冊手續。

接著是三天的新生訓練。我們是照著放榜的順序排座位。我們那一屆的台大醫學院醫科前三名都是嘉義中學畢業生,而我是彰化中學唯一的畢業生。坐在我隔壁的是北一女的畢業生,再來是建國中學的畢業生。大家都是穿著新制服,看起來都很高興。只有我的內心是充滿擔心與焦慮。我申請到位於國軍831病房邊的台大第七學生宿舍的床位,在第一天新生訓練結束之後,騎著剛買到的舊腳踏車回去第七宿舍。心想當三天新生訓練結束之後,我的錢也差不多用光了。我要如何向教務處申請休學呢?我知道大學生可以去兼家教賺點生活費。但是我也聽到很多家教中心坑大學生的消息,不敢去找家教中心介紹家教的工作。我只有拼命的向上帝禱告,求上帝為我開路,或是指教我當怎麼辦才好。

想不到就在新生訓練第二天結束時,坐在我隔壁的北一女畢業生突然轉過頭來問我:你能不能幫我在宿舍問看看,是否有同學願意當家教的?這個動作讓我嚇了一大跳。因為,我從國小一年級開始,所唸的學校包括:中山國小、彰化初中與彰化高中,都是清一色的男生學校。我從來沒有跟女生說過話。這個突如其來的問題,使我張口結舌,不知如何回答是好?我還記得我當時是結結巴巴的對她說:好,我回去幫你問問看?

當我騎著那輛舊腳踏車要返回第七宿舍的路上,突然清醒過來,我不是一直向上帝禱告,求上帝開路嗎?這位北一女畢業的同學不是上帝所派來的天使嗎?我怎麼可以去問別的宿舍同學呢?因此,新生訓練第三天,我就又結結巴巴的向那位坐在我隔壁的北一女畢業的同學說:我可以去當這個家教嗎?想不到她很豪爽,一口說:好,下課後,你和我一起回我家。

下課之後,她就叫了一部計程車,把我載到她位於信義路的家,是一棟很漂亮的樓房。樓下是她父親的診所,樓上是住家。我還記得她先請我到她們的客聽,她彈一首貝多芬的鋼琴曲給我聽。我生平第一次看見這麼大的三角形鋼琴,看得我目瞪口呆。他們還招待我很好吃的水果。就這樣,我開始了我醫學院七年的家教生涯。我還記得當時的謝禮是每個月六百元。我除了自己省吃簡用的花三百元以外,每個月還可以寄三百元回彰化家裡貼補家用。

三百元怎麼夠吃三餐呢?我還記得當年與我同一宿舍還有一位在農學院唸書的同學。他的家裡經濟也不好。因此,我們兩個人約好,每天中午與晚上,都在宿舍餐廳門口互相等對方來到,然後才兩個人一起進去點菜,這樣,我們各自花費一塊半,可以點一份肉以及兩份青菜。我們兩個人再平分,如此,我們就可以每餐都有肉也有青菜了。

2008年3月31日 星期一

眼睛的故事 (4) 生理性視錯覺 (Physiological Visual Illusion)

0 讀者回應
生理性視錯覺 (Physiological Visual Illusion)

上次談到最近很多有關視錯覺 (visual illusion) 的研究提供給我們許多有關視覺心理學方面的新認知 現在我們就來介紹一些有趣的發現。普金遮 (Purkinje) 說過,感官的錯覺讓我們發覺知覺的真相。

林格巴哈的閃爍方格 (Scintillating Grid of Lingelbach) 的視錯覺的產生主要是由於視網膜的鄰近桿細胞 (cone cell) 在接受到黑白刺激時會產生互相壓抑的現像。這種錯覺稱為生理性視錯覺 (physiological visual illusion)

還有一個與此視錯覺類似,但是比較不會引起頭昏的。下列的圖像是由MIT的愛德華阿德森 (Edward H. Adelson) 所發表的方塊影子錯覺 (checker shadow illusion)。請您先看左圖,乍看之下,在第一行的方塊A似乎比在第三行的方塊B為黑。但是在右圖,當我們把兩條灰色圖像加上去之後,我們就發現,實際上,方塊A與方塊B是呈現完全相同的灰色。這是由於我們對於方塊A與方塊B的黑白程度判定,是受到其四週對比方的顏色的影響所致。



2008年3月20日 星期四

眼睛的故事 (3) 視覺心理學 Visual Psychology

0 讀者回應
視覺心理學 Visual Psychology
從上次的討論我們發現 網膜並不是像照相機底片那樣的一張平面 而是一個半球型的曲面 而且視野中的物體上面所發出或反射的光線 在經過晶狀體折射之後投影在網膜上面的影像是上下左右顛倒的 而且我們的網膜並不是一張成分均勻的底片 網膜的錐細胞對白天明亮的色光有反應 且集中於黃斑部的中心窩 桿細胞則分散於周邊 對於夜間昏暗的黑白光有反應 這些分布不平均的錐細胞與桿細胞將射入眼球光線的能量轉換成為神經衝動的能量 在網膜就經過兩極細胞與節細胞的接力傳遞 而將此神經衝動交叉傳往外側膝狀體 在外側膝狀體的影像則呈帶狀分布 而且左邊視野的影像全部傳到右邊的外側膝狀體 且旋轉約九十度 中心窩的影像集中於中央 左上視野的影像傳到外側 而左下視野的影像 傳到內側 在視網膜只佔一小塊的中心窩的神經到此卻佔了三分之一的面積 從外側膝狀體的神經元所發出的軸突則將神經衝動傳到視覺皮質 在視覺皮質的分布是來自中心窩的影像集中在視覺皮質的尾端 周邊部份則在前端

我們以前認為眼睛就像是照相機一樣 將外在世界的景色投影在底片上就完成了 但是後來在更詳細瞭解視覺系統的複雜接力傳到視覺皮質 而且左右分開時 我們就發現視覺之形成是大腦根據來自半球型平面視網膜少許光線所產生的神經衝動 再根據既往經驗所遺留的視覺記憶而主動形成的揣摩與猜測的結果 很多錯覺現象可以讓我們瞭解我們所看見的三度空間立體影像實際上是由我們的視覺皮質所產生的 外在視野所射入的光線只是引起視覺皮質去產生這個三度空間影像的神經衝動刺激而已.

下面這張圖稱為閃爍方格 (Scintillating Grid) 是由林格巴哈 (Lingelbach) 於1914年所發現 這是由黑色作底色 上面畫了垂直交叉的灰色粗線條 在灰色粗線條交叉處 有白色圓點 這張圖巧妙之處在於當你在該圖正前方適當距離注視其中一個白點時 該白點會顯得特別潔白 而其四週的白點則隨著與這個白點的距離逐漸轉黑 而且這些四週的點還會呈現黑白輪流快速出現的閃爍現象 當你將注意力焦點移到別的白點時 整個現象也會跟著位移 可是當你將眼睛極度靠近此圖時 這個現象會自己消失 而只看到各灰線交叉處有白圓點 如果你將視角轉由45度處來看這張圖 則這個現象也會消失
這張圖是不變的 改變的是你的視覺皮質在受到來自這張圖的光線刺激之後所產生的影像在不停的改變 這是黑白對照之下視覺後像 (visual afterimage) 的結果





2008年3月10日 星期一

眼睛的故事 (2) 視覺路徑 (Visual Pathway)

1 讀者回應


視覺路徑 (Visual Pathway)

上篇 "眼見為真" 引起有關靈界現象之討論 在進入這個討論之前 請容許我先從視覺現象 (visual phenomena) 說起

視覺現象是很複雜的生理與心裡過程 從生理的過程來說 我們的視覺是由外面世界的光線射到眼睛中的視網膜 (retina) 所引起的神經衝動 (neuronal impulse) 經由視覺路徑 (optic pathway) 傳達視皮質 (visual cortex) 所產生的知覺.

視網膜 是由最貼進脈絡膜 (choroid) 的外層桿細胞 (rod cell) 與 錐細胞 (cone cell) [錐細胞集中於黃斑 (lacuna lutea)的中心窩 (central fovea), 主要負責白天以及色覺的傳送. 桿細胞則分布於網膜的周邊區域, 主要負責黃昏以及黑白覺的傳送)] 在受到光線的刺激之後, 產生神經衝動, 這個神經衝動會傳給在其內層的兩極細胞 (bipolar cell) 的外極, 各兩極細胞外極之間還有水平細胞 (horizontal cell) 來連結. 兩極細胞的內極再將此神經衝動傳給其內層的節細胞 (ganglion cell), 各兩極細胞的內極之間還有無軸突細胞 (amacrine cell) 來連結. 最內層的節細胞在收到由兩極細胞傳來的神經衝動之後, 就將此神經衝動經由其很長的軸突 集中送到視乳突 (optic papilla 或稱視盤 optic disc, 此區完全由神經組成 因此無視覺 也被稱為 盲點)

到達視盤之後的節細胞軸突 形成整束的神經往後穿過脈絡膜 (Choroid) 與鞏膜 (Sclera) 而進入眼窩中, 成為視神經 (optic nerve). 視神經向後穿過視神經管 (optic canal) 後進入顱腔內, 並且左右視神經在此交纏而形成視交叉 (optic chiasm), 在視交叉之後, 又分成左右兩條視束 (optic tract) 將神經衝動傳到 外側膝狀體 (lateral geniculate body) . 位於外側膝狀體的細胞在接受到經由節神經軸突所傳來的神經衝動之後, 將此神經衝動再經由視放射 (optic radiation) 送到位於大腦後方枕部區域內側的視覺皮質 (visual cortex).

根據上圖 我們可以看出 視野中的位置 在經過水晶體的折射之後, 在視網膜上面所呈現的是上下左右都顛倒的影像. 這些在視網膜上面的影像的傳送在視交叉地區又產生重組, 結果是在視野中右半部的綠色與黃色的視覺 在經過視交叉後, 就由左視束送到大腦左半球的視皮質. 視野左半部的紅色與紫色的視覺 則經由右視束被送往右大腦的視皮質. 來自視網膜中心窩的視覺衝動在視皮質的分部佔了約三分之一的區域

2008年3月9日 星期日

眼睛的故事 (1) 眼見為真

3 讀者回應

眼見為真
我們對外在世界的認知主要是經由我們的五官所傳進大腦的五覺 (, , , , ), 在這五覺當中, 視覺可以說扮演最重要的角色. 因此科學的精神最主要的就是客觀的觀察

科學主義者相信: 眼見為真 (或是向相信上帝的人挑戰要他們把上帝拿來給我們看看) 這句挑戰透露出科學主義者的兩大認信 (Confession). 其一是他們相信眼睛能看見所有的存在 其二他們相信上帝是屬於可見的存在 前者是對人類眼睛能力的信心 後者是對上帝存在本質的認信

從眼睛生理學我們已經知道我們的眼睛所能見到的光譜範圍在宇宙的電磁波中只佔相當微小的一部份 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可見光 (大約是 400-700nm) (參考上圖)

由此可知宇宙的各種存在遠超過我們眼睛的觀察能力 因此科學主義者的第一個認信 (眼睛能看見宇宙所有的存在) 並不為科學數據所支持 請容我暫停與此 下回再續 也歡迎大家隨時提出您的指正或不同意見

2008年3月8日 星期六

人類生命的三個層次

3 讀者回應
生命的問題本身就是一個問題 我想CMS是指人類的生命 這就涉及到人觀的問題了 到底人類的生命本質為何? 一般而言 大多數人可以接受人類擁有生理的生命(Physiologial Life), 也就是所謂的 Physical Life. 這是由佔有時空的原子所暫時組成的身體. 這是人類與其他動物或植物所共有的生命 這是自然科學所探索的領域

人類除了擁有肉體的生命以外 還有心理的生命(Psychological Life), 也就是所謂的 Mental Life. 這是由人類大腦功能中有關思想感情與意志以及所產生的各種行為. 這是人類與其他動物或植物有相當差異的生命 這是人文科學所探所的領域

人類除了上述兩種生命以外是否還有第三種生命? 如果有的話 要如何去探索呢? 這方面的爭議性就比前兩者為多 是否CMS所提的 生命的問題是指這第三種生命相關的命題 ? 第三種生命或稱為靈理生命 (Spiritual Life) 有些人主張有關生命的目的, 意義, 價值, 委身, 倫理, 道德 (Purpose, meaning, value, commitment, ethic, morality) 等等問題是屬於這一層次生命的問題. 有些人主張哲學與宗教是探索第三種生命的方法

人類學者把這第三種生命的探索視為價值體系的建立 根據 Sigmund Freud 的人格發展理論 人類的生命可以分為 原我 自我 與 超我 三個部份 原我關心的是欲望的滿足(第一種生命) 自我專注於理性的判定(第二種生命) 超我則追尋第三種生命的議題 是由每個小孩將周遭的權威人物 (Authority Figure) 的禁忌 (Taboo) 與理想 (Ideal)內射的結果

2008年3月7日 星期五

終生的慕道者

4 讀者回應

慕道者

我個人可以說是一位慕道者而已 這半生是一個不斷學習與尋求的過程, 當中或許有些少許個人心得 也是暫時的 片面的 不成熟的管窺之見 難登大雅之堂 我不覺得我是在101頂層 更不是什麼大師 這些尊稱實在擔當不起

過去在基督教界曾經有過一個 "我找到了" 的運動 是鼓勵基督教徒將自己的信仰心得與朋友分享的宣教運動 但是我個人對這四個字所隱含的 "得勝者過度自信" (triumphant overconfidence) 卻持有相當保留的態度. 我比較喜歡且能認同的是 "我被找到" 以及 "我正在尋找" 的感恩與學習的基本態度.

對我而言 信仰是一個相當個人性的 主觀性的 暫時性的 認信宣告 ( personal, subjuctive, temporary confession) 絕對真理 (absolute truth) 的存在與否以及其可能內容僅能存於信仰的層次 因此我們可以將個人在信仰追求與經歷的心得在此平台上互相分享與討論 並且或許可以藉此彼此學習互相切磋 個人不認為有輸贏的比較

2008年3月5日 星期三

漫談上帝的使者

2 讀者回應
[Cute Angel]

天使學是一門深奧之學問. 因為在聖經正典中有關天使的描述相當少而且不清楚, 倒是在旁經與次經中有許多相關之記載. 因此天使學常常須要加上很多個人豐富的想像力

上帝的使者不一定是天使, 上帝可以差派人成為祂的信差 (messenger), 在舊約稱為先知或先見, 在新約稱為使徒或傳道者, 上帝也曾經使用一隻驢子來開口教訓祂的先知巴蘭 (民22:28 ) 或是用一隻公雞來喚醒他的使徒彼得悔改 (可14:72)

上帝的使者常常為了傳達上帝的旨意而受苦甚至犧牲生命. 但是也有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假借上帝名義傳話的假先知, 或是自己誤以為是先知的而誤人誤己, 所以上帝的使者的自我認定或鑑別判斷是一個很重要卻不容易的事情.

2008年3月4日 星期二

青橄欖的日子

1 讀者回應
[青橄欖]

2006413意外的收到六班同學蕭主命兄寄來的電函,提及2004年六班二十多位同學在花壇三春老樹的相聚,大家重溫三十六年前在彰中校園同窗的情誼,並激起尋找57級全體同學成立同學會的共同心意。

2006年5月8受到吳毓輝同學邀約,得以和吳毓炘老師以及幾位同學在台北餐敘,會中大家相談甚歡,三十八年的時空阻隔似乎切不斷我們彼此間的友誼。大家都渴望能夠再有機會相聚,分享彼此生命的經歷。

三十八年來同學們像彰中湖泊中的一株株小浮萍,被這時間的洪流衝散,在這滾滾紅塵的大洋中飄浮。每個人的旅程都有各自不同的人生際遇,但是我們都懷有青澀少年成長的共同記憶。

同學間有不少已經先我們一步撒手人寰、羽化仙去,叫我們感嘆人生無常、無限噓唏。有些同學還留下子女負笈異域,幸好得到當地同學的關懷提攜。這是多麼難能珍貴的友誼,這是多麼令人感念的際遇!

同學們雖然天各一方,但是拜網路溝通之賜,我們可以天南地北的聊起個人的理念與興趣,我們也可以分享個人的見聞與經歷。這是多麼難能可貴的互動與鼓勵。

2007年2月21讓我們都能夠攜眷回到彰中校園參加這生命中非常難得的相聚,再續那青橄欖日子所締結下來的情誼